半導體制冷也稱熱電制冷,是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介于制冷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邊緣的學科,它利用特種半導體材料構成的P-N結,形成熱電偶對,產生帕爾帖效應。
1. 半導體制冷原理—簡介
半導體制冷器是由半導體所組成的一種冷卻裝置,也叫熱電制冷,其理論基礎帕爾帖效應,即通上電源之后,冷端的熱量被移到熱端,導制冷端溫度降低,熱端溫度升高。如圖所示,由X及Y兩種不同的金屬導線所組成的封閉線路。
與傳統的制冷技術相比,它的優點在于:(1)結構簡單,無噪音、無磨損、無污染、可靠性高;(2)制冷速度快,控制靈活;(3)熱電堆可以任意排布、大小形狀可變.由于上述優點,現在國內外都在大力推廣這項技術。
從半導體制冷的發展歷史來看,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:1、本世紀初,塞克爾和帕爾帖先后發現溫差電流現象和溫度反常現象,并進行了熱電發電和熱電制冷的研究.但當時由于使用的金屬材料的熱電性能較差,能量轉換的效率很低,熱電效應沒有得到實質應用;2、年代初期,主要是通過半導體材料的廣泛應用,發現半導體材料具有良好的熱電性能,并使熱電效應的效率大大提高,從而使熱電發電和熱電制冷進入工程實踐;3、80年代以后,主要是努力提高半導體的熱電制冷的性能,進一步開發熱電制冷的應用領域。
2. 半導體制冷原理—典型結構
下圖是一個制冷器的典型結構, 由許多N型和P型半導體之顆粒互相排列而成,而NP之間以一般的導體相連接而成一完整線路,通常是銅、鋁或其它金屬導體,最后由兩片陶瓷片像夾心餅干一樣夾起來,陶瓷片必須絕緣且導熱良好,看起來像三明治。
3. 半導體制冷原理—工作原理
半導體制冷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帕爾帖效應。如下圖所示,半導體熱電偶由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組成。N型半導體有多余的電子,有負溫差電勢。P型半導體電子不足,有正溫差電勢;當電子從P型穿過結點至N型時,結點的溫度降低,其能量必然增加,而且增加的能量相當于結點所消耗的能量。相反,當電子從N型流至P型材料時,結點的溫度就會升高。
直接接觸的熱電偶電路在實際應用中不可用,所以用下圖的連接方法來代替,實驗證明,在溫差電路中引入第三種材料(銅連接片和導線)不會改變電路的特性。這樣,半導體元件可以用各種不同的連接方法來滿足使用者的要求,把一個P型半導體元件和一個N型半導體元件聯結成一對熱電偶,接上直流電源后,在接頭處就會產生溫差和熱量的轉移。